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湖中海

湖中海 暂无评分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讲师官网:http://huzh.sougen.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湖中海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2015-09-06
    查看详情>> 许多年前,有个求道的年轻人,为了获悉人生的道理,不辞辛劳,长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访有道之士,寻求答案。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也求教了很多人,但觉得自己一点收获都没有,他很失望。他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他听一位私塾先生说,在距他的家乡不远的南山里,有位得道的高僧,能解答关于人生的各种疑难问题。于是,他连夜起程,沿途探询这位高僧的住处。 一日,他来到南山脚下,见一樵夫担了一担柴从山上下来,便上前询问:“樵夫大哥,你可知道这南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居住在何处?何等相貌?” 樵夫略微沉思片刻道:“山上确有位得道的高僧,但不知道到底住在何处,因为他常常四处游历,随缘度化世人。至于他的相貌,有人说他佛光普照,面貌清奇;也有人说他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谢过樵夫,年轻人抱定了决心,不顾一切地向深山里前进。 后来,他又遇见了农夫、猎户、牧童、采药人等等,就是一直没有找到他心目中的那位可以指点人生迷津的高僧。  他在绝望之下,回头下山,在路上遇见一位拿着破碗的乞丐,向他讨水喝。年轻人便从身上取下水袋,倒了一些水在碗里。还未等乞丐去喝,水就流光了。无奈,年轻人又倒了些水在碗里,并催促乞丐赶紧喝。可碗刚端到乞丐的嘴边,水又流光了。 “你拿个破碗怎能盛水?怎能用它来解渴?”年轻人不耐烦道。  “可怜的人,你到处请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谦虚。但你在内心中判断别人的话是否合你的心意,你不能接纳不合你意的说法,这些成见在你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漏洞,使你永远无法得到答案。”  年轻人一听恍然大悟,连忙作揖道:“大师可就是我要寻找的高僧?”连问数声无人应答,抬头再寻那乞丐,已无踪影。 心灵有漏洞吗?当然了。成见就是心灵的漏洞,嫉妒也是,猜疑、懦弱、浮躁、仇恨等等无不是心灵的漏洞,只不过每个人的心灵漏洞不同罢了。若是这些漏洞都集于一身,恐怕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心灵有漏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而不去弥补,那样只会越漏越大,贻害人生。而有了漏洞肯于去弥补的才显得可贵。天有漏洞都可以弥补,人心又有什么不能弥补的? 弥补心灵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求索的心智。多思索而少冲动,多镇定而少浮躁,多宽容而少嫉妒,多仁爱而少仇恨……如此,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 查看详情>> 随和是素质 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 但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谦虚的人,他始终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随和的人,是宽宏大量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他能够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对方;随和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 低调是修养 低调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为人沉敛,胸襟开阔,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欣赏别人,待人谦和有礼留余地,不傲慢自居,不恃才傲物,主动吃亏,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常以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 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平和待人留余地: “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主动吃亏是风度: 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 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 查看详情>> 芬兰教育是一个高度协调合作的系统。课内与课外协调、校内与校外协调、学校与家庭协调、教师与学生协调,这种协调合作关系将各方教育利益相关者扭成了一股力量,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提起芬兰,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很熟悉。地偏人稀,教育却屡居全球第一。 小学生一般只上半天课,下午半天参加课外活动或各种学习或娱乐俱乐部; 中小学生回家的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没有压力,宽松愉悦,这综合能力怎么会排名世界第一? 是什么造就了芬兰教育发展的奇迹呢?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到芬兰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我们连续推出顾先生所见所闻,已经走过了三站。第四站是坦佩雷大学中国教育沙龙专场研讨会。大家就中芬教育展开了为期两小时的对话。芬兰教育界提出了很多他们关心的有关中国教育的问题, 芬兰人想了解中国教育什么?我们又可以向芬兰教育学什么呢? 芬兰教育人希望了解中国教育什么? 芬兰教育人都希望了解什么呢?他们问了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回答。 Q:中国教师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首先,从地区差异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极大。中国可以说是一个世界的缩影,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中西部和偏远地区仍然像非洲一些落后的地区一样贫困。而且在中国,教育经费并非全部由中央拨款,而是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第二,从个人看,因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工资低,很少有优秀教师愿意去落后地区从事教育。第三,中国共有1200余万教师,但并不是所有师范教育的质量都像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那样优秀。 Q:技术在未来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信息技术必然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转变教师观念。现阶段,很多教师并没能转变观念去接受、了解、真正应用信息技术。大多数老师们只是停留在制作投影课件(PPT)这一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真正的信息化,是要提供大量资源供学生去选择,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Q:合作式学习的理念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为何没能在中国推广开来呢? 如果我们从教育理论上讲,这个问题的渊源可就很长了。当今世界教育主要分成两大流派。一支是传统教育流派,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认为课堂和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只是教育的客体;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流派,以杜威为代表,认为儿童、兴趣才是教学的中心。 中国的教育传统本身就倾向传统教学流派,视学生为需要教化的对象,从孔夫子以来一直都是如此。我曾在1980年写了一篇文章,论述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论。但三十多年后,大家基本都认可了这一观点。此外,现代中国教育也受到苏联教育的深刻影响,而苏联又受德国的影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在西方,杜威的思想很长时间都是主流,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后,提出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而非仅仅灌输知识。因为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因此,发现教育法、合作学习法越来越热门。 中国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提倡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部分学校已经可以做到了,但这样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并不多。当然,应试教育也是一个原因。小升初、中考、高考等考试竞争非常激烈,老师和家长也会担心,如果采用合作式学习,孩子能否很好地应对考试。 Q:中国教育竞争那么激烈,为何不给孩子减负? 我们天天在讨论,很多专家也积极呼吁,虽然很多老师也不想给孩子过多压力,但是家长会有意见,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 Q:为什么中国政府要开展地方院校转型? 以前,我们的地方院校总想办成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水平大学,他们总想培养理论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因为在十年二十年以前,我们的经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大学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并不紧密。现在国家经济要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到技术创新型,这样我们就需要发展技术型的学校,地方上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其实,中国和韩国都有这样的传统,总想朝着所谓一流大学去发展,而忽略经济发展的实际,所以我们要求地方院校要转型。 Q:有哪些经验在芬兰有效,到中国就很难实施的? 是的,有一些。第一是班级规模,芬兰的班级很小,而中国的班级很大,教育部规定一班不能超过45人。但实际上,很多县里的学校都是70-80人一个班,有的甚至超过100人。所以芬兰很多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我们中国做不到。另外,中国有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各种升学考试,而芬兰只有一个高中毕业考试,因此,两国的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不同。芬兰的学生比我们的学生幸福很多。 我们能向芬兰学什么? 深入人心的教育共识 芬兰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一个共识,即芬兰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丰富、个性的发展。 芬兰与中国一样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但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是,芬兰是一个领土较小,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除了森林,芬兰几乎没有其他更为丰富的重要自然资源,所以芬兰要发展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人。换而言之,人,特别是人的创意,对于芬兰经济而言举足轻重。因此,只有实现人的内在价值,芬兰的经济、社会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然而,人的内在价值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人的潜力也才能挖掘,因此芬兰1966年就立法通过了九年制综合学校法案。该法案不仅改变了芬兰以往分轨的学制结构,更为重要是,它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共识,即无论家庭背景,无论智力水平,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高度协调的合作系统 芬兰教育是一个高度协调合作的系统。课内与课外协调、校内与校外协调、学校与家庭协调、教师与学生协调,这种协调合作关系将各方教育利益相关者扭成了一股力量,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努力,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得少,学得多。 芬兰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开发自己的课程,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芬兰教师相信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教师的正式课堂中,孩子在课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学到更多。因此,芬兰的小学生一般只上半天课,下午半天参加课外活动或各种学习或娱乐俱乐部。 据调查,大约2/3的10至14岁学生至少参加了一个青年运动协会。此外,芬兰学生家庭作业的压力并不大。芬兰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能在校内完成作业,回家的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便是高中生也很少参加课外补习。芬兰教育者认为,重复的、智力上没有挑战的作业并不能带来学业上的进步。 第二,考试少,成绩好。 芬兰学生从小到大只有一次最重要的标准化考试,那就是大学入学考试。即便如此,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也并不占100%的比重。 对于学生的评价,芬兰还采用以下3类方式:课堂评估;学期结束时的综合评估;每3至4年举行的全国阅读、数学和科学评估,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仅抽取其中10%的样本参与全国评估。 事实上,芬兰人并不反对考试。他们只是认为,这种高利益关系的考试只会逼迫教师和学生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应试”上,而不是“教”与“学”本身。 能吸引最优秀的人当老师 芬兰社会能够吸引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特别是当小学老师,而且申请教育专业的几乎都是大学入学考试前20%的学生。是什么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育行业呢? 拥有高度的职业幸福感 芬兰教师的薪水并不算高,一个有15年工作经历的初中老师年收入大约在41000美金左右。但芬兰教师有高度的幸福感,因为他们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事实上,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内心深处都有某种道德使命的驱使,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人们,促进社会发展。 不热爱教育不可能成为教师 芬兰在选拔教师时非常重视申请人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不热爱教育是不可能成为教师的。教师在芬兰是一个要求很高,而且有高度竞争力的行业。2011年赫尔辛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共有2400人申请入学,但仅录取120人。特别考察其选择教育专业的动机。 让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 芬兰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研究素养,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芬兰教师通常需要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他们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技能,还要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极地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芬兰教师教育强烈的研究型色彩还提升了芬兰教师的专业地位,进而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从教。 制度后勤保障到位 学生从小到大只需参加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因此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开发课程和研究教学。此外,芬兰教师薪水的涨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且涨幅与教龄和教学水平挂钩。通常来说,芬兰教师从入职到15年教龄,薪水涨幅约为1/3,中小学教师最多能涨58%,高中教师最多能涨77%。相比之下,美国的涨幅仅在21%到26%之间。
  • 查看详情>> “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各位亲,这句话您是不是已经听过不知多少遍? 可是,您想过吗,到底什么是起跑线呢?有以下选项供您选择哦—— A让孩子早点认字B让孩子早点背诗C让孩子早点接触英语D感觉都不正确  闭上眼睛,第一时间选择吧!如果您选择了A、B、C,那都是典型的误读呢,不妨跟小编一起看看,起跑线究竟是什么? 这是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推出的一个重磅话题——解读“起跑线”,中国教育报微信将连续推出《聚焦“起跑线”》话题, 与您一起探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其实,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经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紧急调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提出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韦钰认为:“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而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小编是这样理解的——原来,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和陪伴啊!那么,具体来说,起跑线究竟是什么呢? 小编查询了一些科学研究的资料,发现很多脑科学研究的文章中都表示,儿童发展的关键点在于0—3岁。小编想,这一阶段中的孩子养育关键点,或许才是家长真正应该关注的“起跑线”吧! 关键点1: 营养充足、身体健康 小编说:您家的孩子还喝母乳吗?你是不是因为工作太忙而选择了各种奶粉?其实,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母乳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母乳中含有各种蛋白质以及免疫物质,对于婴儿来说都有很强的增强免疫力的效果,对体质发育也有很大的帮助。母乳对于婴儿,是其他任何食物不能比拟的。母乳不但包括宝宝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更奇妙的是,还会根据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自动对里面的成分进行调整而满足宝宝的需求变化。 不仅如此,妈妈们还需要密切关注不同月龄孩子发育的身心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点2:充分关注和陪伴带来的安全感 小编说:“孩子还小,哪里懂得我们的关注。”是不是很多妈妈都这么认为?但事实可并非如此。 有这样一项研究:从1966年开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增加人口,强制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许多家庭并没有抚养能力,大约10万名儿童被送进托儿机构。托儿机构的条件很差,每个教养员要照顾10-12个1岁以下或15个1岁以上的儿童,孩子们的生活中没有亲吻、没有逗乐、没有游戏,严重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那些婴儿既不哭也不闹,只是一直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到处是死一般的寂静…… 后来,一些科学家跟踪研究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发现有些孩子整个脑的体积明显小于受到正常照料的儿童,更多的孩子有进攻性行为、多动行为,10%的儿童有类似孤独症的症状。 所以,我们每个家庭都应当让孩子婴儿感到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陪伴。 关键点3:给孩子安稳的成长环境 小编说:脑科学研究表明,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陪伴。但仅限于此还不够,还要给孩子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也就是不要频繁的更换教养者。比如,不能常常换保姆,不要不同的家人轮流来照顾孩子,这对早期的儿童发展都不好呢! 研究表明,枯燥、单一、缺少关爱、频繁更换教养者,会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影响孩子身体、智力、语言、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可靠稳定的教养者很重要,切不可让完全不疼爱孩子的人充当教养者,更不可频频更换。 关键点4:亲子互动营造最佳语言环境 小编说:您的孩子一天有多少时间是跟电子产品度过的? 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 3岁的小孩就已经会了,常常让我们大人都惊呼受不了!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亲子互动更为重要,也是更利于孩子成长的“语言环境”。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和孩子尽量对地对话,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在互动中为孩子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开发。 关键点5: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 小编说: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能力,那么,从小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真正获得学习的基本能力呢? 其实,对孩子来讲,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有利于其学习:1、环境宁静而整洁;2、教养者和幼儿之间常常互动;3、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通过触摸、拆装实物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并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关键点6:杜绝虐待、冷漠和忽视 小编说:其实呀,真正虐待孩子的家长很少。不过,一些很可能就发生在您身边的事情,其实对孩子是一种暴力。您知道吗?6个月大的婴儿看到父母争吵,就能意识到情况不妙,变得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分泌过多等现象,而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中的孩子,较难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它是智慧、道德和自尊的基础,是创新的驱动力,是影响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的核心因素。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末倒置。 人脑中与情绪有关脑区的发育,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十分关键。社会情绪能力,意味着能正确地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依据这种认识引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一切心智技能顺利发展的基础。 所以,爸爸妈妈在对待0-3岁的小孩时一定要呵护备至,不能随随便便就将他独自关在房间或是不予理睬,更不能让家庭暴力波及到小孩。 关键点7:让孩子和更多人接触 小编说:您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是浩浩荡荡的独生子女大军中的一员? 其实,这种环境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单一人群接触并不利于孩子完善性格,宠溺之下容易变得自私自利。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妨让孩子在家长的保护之下、在安全的场合多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多和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玩耍。只有通过这种社会性接触,才能促进小孩在和同伴玩耍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享、分担、团队合作等诸多品质。 关键点8: 发现问题要快快干预 小编说:孩子都两岁了却还不会走路?那么很有可能是脑部发育不良,也可能是肌肉系统出了问题。 两三岁的孩子有时候看到喜欢的东西,常常会拿回来自己玩?这其实不是偷窃,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拿回来。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关注孩子在成长发育中出现的不符合普遍规律的现象,早发现早干预,这种干预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行为上的。 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引导,那么孩子可以从错误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以上几个关键点相辅相成,实践的前提是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 正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在《抛弃孩子》那首诗中写的:“我们最大的罪恶是抛弃了孩子,忽视了他的生命之泉。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等待,然而孩子不能等!”
  • 查看详情>> 如果你愿意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喜欢将所有生活中出现的人,发生的事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去做评价、判断,然后迅速得出结论——支持或者反对,赞美或者鄙夷,有趣的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后者,一脸厌弃地对人,对事表示鄙夷,因为他们总能看到那些“不如意”、“不美好”的地方,尤其是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时候,他们可以更加敏锐的发觉这些事物的糟糕之处,哪怕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有次外出旅行,小A和我们一起出发,于她而言,这次旅行算是一次疗伤之旅,出发之前,她惨遭被分手,诚然,这个年代男男女女分分合合算不得什么事儿,我认真观察小A,原本是想了解她在爱情上屡战屡败的原因,之后我发现,小A简直就是生活里的趣味杀手,话题里的终结者。 譬如小B买回一对鞋子,小A说让我看看:欸,你穿这个鞋子,颜色好丑,款式和我的那对一样,不过我的是三年前买的了,早过时了,这种鞋子跟不好,一走就脚痛,什么?要四百多?这对鞋子,这个价钱,送给我都不要,都!不!要! 从她看到小B新买回来的鞋子到发表完这番建议不到两分钟,她就快速地完成了对小B的这次购买行为的评定与判定——你花了冤枉钱做了个大傻X。 平心而论,这对鞋子真的不至于如此糟糕,小B穿着它,身形窈窕,突显高挑,尤其是搭配一条连衣素色小短裙,气质和身材尽显,询问小B,她说鞋子穿着舒服,走路稳当不会硌脚,这样看来,这确实是对“买对了”的鞋子。 小A并不了解这对鞋子,她没有看过小B的搭配,没有试穿,只是打开鞋盒瞥了一眼,就对那对鞋子“一瞥定终身”。 退一步讲,我作为一个男生,对于高跟鞋并不了解,所以不好发表意见,假设小A所言即是,她对鞋子的款式,材质,价位异常了解,又有没必要发表以上这番言论呢? 理性来看,小B的购买行为已成事实,哪怕就是不好看,不好穿,但是无法退货这事让小B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受害者”,她需要的是安慰,小A的这番话除了让她更加心塞之外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委婉地和小A谈到说话的艺术的时候,她理直气壮地反驳: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比较直,我不喜欢虚伪,我喜欢真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去欺骗别人,你虽然是个心理咨询师,连真诚做人都做不到,又算什么心理咨询师呢? 说句实话,这个瞬间我突然无言以对。 但是我的心里就是觉得不大舒服,而且没有了和她进一步交流沟通的愿望,我是说,我的好心情似乎被破坏了。 我在微博里写过:有些话不好听就是不好听,不该说就是不该说,没说好就是没说好,哪怕在这句话前边冠上“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作为前缀也没用,恶语伤人六月寒,哪怕你拍着良心说,我心是好的,我没有恶意,我非常真诚,但是话说出口,如同泼出去的水,至于说的人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听的人怎么想,难道不是嚒? 后来一次我们吃饭,刚刚上菜,小A皱了皱眉头:这么多油,是不是地沟油来的?哎呀,这个碗好脏啊,这家店卫生情况堪忧啊,青菜怎么炒黄了,天呐,排骨怎么可以焖苦瓜?什么,晚上只是喝粥和馒头,那怎么吃得饱?你们这边的人不吃白米饭嚒?难怪长得那么黑…… 那个请我们吃饭的当地朋友已经脸色苍白,口吐白沫,在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之前,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后转移了话题,尽量别让小A再次加入话题之中。 我们回到青年旅馆,大辉蹲在店门口逗店主的猫,让它“sit down”,小A施施然地出现:它是猫啊,又不是狗,你让它sit什么down?小心猫虱子啊! 店主人和大辉展现出了一副快要疯了的模样。 后来有个机会我遇到小A的前男友,这位每天被小A的吐槽折磨得快要疯掉的朋友似乎并没有失恋的痛苦,反而有种得以解脱的轻松,说起小A,他说小A似乎有种能力,对人对事,一眼就能发觉他们的不完美,然后“真诚”、“正直”地表明态度,“直抒胸臆”,她对他其实除了吐槽之外挺好的,但是两人就是处得太疲惫,心太累。 分了也好,彼此都算有个解脱。 那次旅行以后,我们还策划了一次旅行,彼此心照不宣地没有通知小A,晚饭的时候,有个朋友把我们的合照和美食放到了朋友圈,让我们“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的是,小A那段长达数百字的评论让我们误以为她就在我们身边,一副永不满意的表情和语言,发朋友圈的朋友一边感慨自己手贱,大家一起默默地把小A屏蔽出了朋友圈…… 其实,小A确实算不得是一个“坏人”,她为人热情,乐于助人,除了“嘴贱”之外,确实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缺点,然而,除了理解她,习惯她,愿意不去在乎她的“负能量”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之外,多数人都不能和她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小A的“吐槽”其实是种“自动思维”,也就是说,她说话的时候其实并不理性,所有评价几乎不过脑子脱口而出,也不会去顾及他人感受,然而,世事了无意义,没有什么事情是应该如此,必须如此的,所以,多数时候,人的行为和抉择并无对错之分,下结论式的评价并无必要。 小B完全可以买对你眼里“又丑又贵的鞋”,当地的人晚上习惯喝粥和吃馒头并无不妥,心理咨询师认为不经大脑的“真诚”、“正直”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伤害,猫真的也会“sit down”…… 从小到大,小A就生活在事无巨细的“评价”之中,父母几乎从来不提她的优点,因为她们认为只有多提缺点才能有利于她改正缺点,不断提高,小A成了一个“应该感”严重的女孩,和父母一样,她常将“应该这样,不要这样,这样不行,必须这样”挂在嘴边,同时加点完美主义,于她而言,一点事情没能做到“应该这样”,整件事情就会变得糟糕透顶,万劫不复。 她们分手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前男友陪她吃饭没用开水烫一烫筷子就去夹菜,小A怒不可遏,认为前男友不讲卫生,破坏了他们这次约会的好心情…… 我的意思是,内心越是贫乏,越是顽固不化,越是认为自己从小形成的种种“见识”就是真理,眼里狭隘的观点就能包含世界,然后不去接纳,不愿改变,将各种“这不好,那不好”挂在嘴边的人,生活里边仅存的那点趣味就会毁灭殆尽,最终,吐槽就会只剩下一句:啊,这真是一个无聊而乏味的世界啊。 相反,如果可以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就通常不会去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和事随意评价,哪怕对于自己了解的事情,如若不得不去评价也会谨慎异常。因为深切地明了人的局限性和无知,人就会多了几分谦虚与理解,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从而让内心变得更加豁达,让自己对纷繁的世事更加包容,对新鲜的事物的态度更加开放,这样的人,应该更能体验和感受得到这个趣味横生的世界。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可信网站 百度信誉,放心访问 支付宝-特约商家 网络警察